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

梯田達人私塾:秧田半作-孵秧

       經過了長長的休耕期,看似靜止的水梯田,農民其實還是按著各自的節奏讓農事悄悄進行著。收割後水生植物利用空檔恣意成長,一度成為田裡的主角,中秋前後,阿伯們或是以牛、以機器,甚至以人力整了一次地,水生植物在開花結果後和稻頭一同化作春泥,回饋給土地。接著,貢寮進入了又濕又冷的雨季,在農曆年前後,農家再次整地,一步步的為來年的春耕做準備。

       水梯田農家的秧苗多是自己培育,孵秧苗是準備春耕最重要的工作。立春前,農家開始準備浸種,將自家留存的稻種或農會購得的稻種,水洗挑選後,放入麻布袋,再將麻布袋放入溪水中浸泡,這個步驟的目的在於讓水稻的胚乳吸飽水,流動的水可以讓稻種獲得足夠的氧氣,在寒冷的冬日,溪水的溫度比氣溫高,有助於水稻的發芽。浸泡的時間隨氣溫而定,根據研究,在27℃下一天就可以讓稻種吸得足夠的水份,但是在冬天的貢寮這是不可能的任務,一般都要一星期左右,甚至更久。

稻種會放在溪中浸泡
       到底要多久?阿伯們憑藉的還是經驗,每天去檢查,如果天氣稍暖,會在白天將稻種拿離水面,晚上再放入水中,一直到稻子發芽。有的阿伯將種子浸泡後,以保溫的方式,靠種子自然產生的溫度催芽,這種方式可以縮短發芽的時間,但是必需更仔細的掌握溫度的變化,因為提早離水,當種子開始發根,就需要適時的澆水,避免因水份不足而影響發芽。總之只要能喚醒沈睡中的種子,水梯田達人們在掌握原則下已各自發展出習慣操作的方法。

隨時注意發芽狀況

若天氣暖和,可拿離水面,上面覆蓋姑婆葉

盧伯的孵種法:
將浸泡三天水的稻種放入米簍,再放在稻草堆中間,
如果天冷還需加蓋棉被,這種方法可縮短發芽時間但必需更加注意溫度變化
       判斷稻種是否孵得好,阿伯們依據的是先長根還是先長芽,如果先長根,表示水份與溫度的條件都適宜,稻種自然比較健康,撒在田裡可以順利著根;如果先長芽,表示在孵苗的過程中,可能因水份太多,或是溫度過高,這樣的秧苗是長不好的。

成功的孵種應要先發根再長芽
       發芽的稻種達到八成左右,就可以準備撒種了,撒種前,要先準備好秧田,秧田會選擇避風溫暖的田區,有些農民會將有出泉的田區選為秧田,恆溫的泉水可以保護秧苗不受寒害。秧田是稻苗的嬰兒牀,所以要特別細心的整理,農人一次次的來回整地,細細的將秧田裡的每一根草都撿乾淨,還要把泥打得均勻,拖肥時也要特別謹慎,過多的養份會讓秧苗無法承受,晒乾的牛糞是最天然無害的選擇。因為撒種後,就不能再有大動作,細心的老農會留下腳路,做好記號。
先用手將區內田土搜平,再補平凹凸的地方,抽掉雜草與稻稈

脆弱的秧苗,稍大的雨點都可能讓它受傷,把秧田整理好,選一個天晴的日子,終於可以撒種了。
       撒種,像是一種儀式,來回幾趟後,種子已均勻的佈在秧田裡,接下來的日子,更是要天天巡查,視天候調節水位,隨時注意秧苗的成長和變化,秧苗不只要健康,若秧苗長得參差不齊,將使後續的佈田工作變得事倍功半。水梯田的農家把秧田叫做"ng-chhioh",意思是"秧蓆",當ng-chhioh慢慢的變成一塊綠色蓆子,插秧的日子也近了。